钦州民间艺术 烟墩大鼓

www.bianguan.net 2014-3-7 17:29:12 习俗/名人专栏客服:小黄16108382

钦州烟墩大鼓历史悠久,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分布集中,保存完好。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纯手工制作,祖传制作工艺,别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爱不惜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收藏价值,旅游开发价值。

钦州民间艺术 烟墩大鼓

烟墩大鼓由樟木或楠木、牛皮、篾条、竹钉、木钉、木块等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由鼓面、鼓身(鼓桶)、鼓脚(鼓垫)三部分构成。鼓面直径1.3-1.8米,鼓高2-3米,鼓重20-350公斤,鼓棒成双,长5-8寸,用硬杂木条修成,总造价2000-5000元左右。鼓声如雷鸣,声达数里,声震瓦掉,塘鱼惊跃,地动山摇。韵律节奏鲜明,快、中、慢结合形成“起鼓、促鼓、压鼓、收鼓”的独特套路打法。

烟墩大鼓的形状上宽下窄形似蕉蕾,略似放大了的明代后期的陶器高肩埕,制作大鼓最关键的是凿鼓桶和上鼓面两道工序,鼓师制作鼓时按照鼓的高度、大小选择段木料,之后放到水塘浸泡1-2年才用于凿鼓,这样可防虫蛀。以段木上段入面凿鼓,凿镂鼓口入木三分要岩形,边框圆周厚度为5厘米左右,沿直径中心点向下挖凿,鼓底要尖,凿铣成蕉花形,鼓桶大约占四分之三处便凿鼓脚四只,鼓桶制作完成。绷鼓时把牛皮放在地面,把鼓倒立于牛皮上,用篾青按传统工序固定即成。鼓棒用硬杂木修成光滑圆棒,一头用布或麻绳绕结成鼓槌。打法可分为开鼓、正式打鼓、滚鼓、收鼓四种。

烟墩大鼓的历史渊源

烟墩大鼓承铜鼓遗风,于明代后期演化而成。当时大鼓用于传送战争信号和吼跑野兽,最初用水缸为鼓桶绷上牛皮而成,后来由于水缸易碎,声音韵律差,便演化用段木凿空制成。后来大鼓用于以示平安、祈福、驱邪、助兴、祭祀、体育竞技等民间活动,一直延用。鼓形演化变大,宏亮的鼓声成为各村传送战争的信号,也利于吓跑猛兽,后来成了以示平安、祈福、驱邪、助兴、好年瑞景以及癸祀、娱乐、体育竞技等民间活动。
烟墩大鼓的分布范围

烟墩大鼓主要分布在烟墩镇境内,及与烟墩接壤的横县南乡镇部分村庄、灵山县平南镇的六潭、古廖村等。全镇20个村委264个自然村保留大鼓不少于300面,每个自然村均有一面大鼓以上,而石堆村的那一面最大,鼓面直径1.3米,鼓桶高3米。烟墩镇尚有最大的3面大鼓,据其鼓桶上文字记载,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制作的,主要藏存于石堆、六凤、长麓三个村上。木料是百年的樟木或楠木,从鼓桶上考究,光滑锃亮,没有半点虫蛀腐蚀,其音质效果上乘。至于从大鼓延身成儿童擂的小鼓,其形状与烟墩大鼓无甚异。只不过是过大年时是大人擂鼓或小孩打鼓罢了。据统计,烟墩大鼓留存比较多的有石堆、三联、六凤、烟墩、妙庄、凤山、那合、佳平、六加、邓塘、大远、茅针、那合、司练、六局、长麓等村庄。

烟墩大鼓的流传习俗

烟墩大鼓的流传已很古老,其大鼓风俗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至正月的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每月农历正月时候,按照传统,各村大人、小孩都绷好大鼓集结在一起擂打,到了晚上,村与村之间又互相邀着打大鼓,用晚上最空闲最能体现鼓声的夜空来拼鼓,为了表示友谊,天亮后村与村之间搬出家中的大粽、粉利、腊肉互相祝贺一番,鼓手一般都是村中健壮的男人,有时统一着装,遇到天暖,也有赤膊上阵擂鼓的。元宵节结束,按照风俗怕误了农事是不能擂鼓的了。但当地习惯说法为了尽兴还是打送多一晚延至正月十六日晚才收鼓,场面最热闹,各村把大鼓抬到祠堂或社公、村中晒场上尽情敲打直至天亮,第二天便把大鼓放于屋中板炕或闲至的屋里,待来年再擂鼓。

这种风俗一直很盛行,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打大鼓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一种传说是流传在烟墩南部石瓯山脚下的石堆、凤山等村,从前有一种野兽叫“年”,其性情十分凶猛残忍,出没时常常吃人,当地为了赶走这种凶猛吃人的野兽,便以击鼓把野兽“年”赶走,并用鞭炮一齐驱赶;又据说因大鼓的声音十分雄壮震撼,击鼓超声波发出的神威驱走各种“害虫”,甚至杀死。另一种传说在烟墩北部邓塘、六局一带,相传古时有一位武将出身的将领,十分爱好打大鼓,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绷鼓打,打到正月十六日时,其妻子说:“春天已到,人们都开始做田工了,你怎么不开田工呢?总是以打鼓为乐”,后来这位将军便为当朝皇帝后,认为大鼓是一项对人增强体质、交流友谊的体育活动。为了不误农事又能开展娱乐活动,便把打大鼓定在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日至正月十六日止。这位武将皇帝平生十分爱武术,到后来延伸打大鼓,先扎红腰带,打大鼓有旺(皇)气,期间表演民间武术、舞狮子等,以示平安、祈福、辟邪的一种习俗,擂鼓好年瑞景、五谷丰登大概便从此出了。

烟墩地处两广交界南越与西瓯、骆越人之间的分水岭,省与省之间仅隔一条小山脉,所以明末时在烟墩圩岭顶上设了一个燃放狼烟报警的烽火墩台,战事或有重大之事,村与村之间用鼓声互相联络,防止外敌入侵或猛兽袭击,共同保卫家园。再后来战事少,猛兽没了,便演变成为过大年擂大鼓的风俗。发展到现代,打大鼓便成为当地一种过大年或节日喜庆的娱乐活动。一是以纪念先祖的传统而开展擂鼓活动;二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三是节日喜庆活动。增加节庆浓厚的祝福气氛,20世纪集体年代,还用擂大鼓送公粮到公社,庆祝丰收年。有的村还用打大鼓送青年为祖国当兵服役的热闹场面,在当地擂大鼓是隆重喜庆的活动,是一种吉祥、祝福的好兆头。

本文来源于:城市旅游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小黄1610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