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民间艺术 八音

www.bianguan.net 2014-3-7 17:17:13 习俗/名人专栏客服:小黄16108382

钦州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近20种民间曲艺艺术,“八音”就是属于民间曲艺中的“吹打乐”类,在广大乡村广为流传,群众十分喜爱。

钦州民间艺术 八音

“八音”的历史渊源

“八音”流行于民间,多为散曲,名同曲异,格调多样。这种久传不衰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挖掘,所以没有真正由文字系统记载过。灵山县漂塘村“八音”班的老艺人说:“我们这里的‘八音’从直学公到现在已经相传十四化了,至少有四百年左右。”钦北那蒙镇的一位民间老艺人在一九八二年说过:“‘八音’在那蒙一带已相承几代人了,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这位老艺人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二七年开始学“八音”)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八音’班的鼓手,我可以说‘八音’在我们这一带流行不少于三百年。”“八音”的历史虽然无从文载考证,老艺人的口述也参差不一,但可以推断,钦州的“八音”发展历史已经很久远。

“八音”的流行地域

在广西主要流行在钦州、防城、玉林、贵港、南宁等地。就钦州的“八音”来说,主要分布在钦北、灵山、浦北;就民族而言,主要以壮族汉族居住的地方为主;就地域而言,不甚平衡,有的县区比较多,有的县区根本就没有,即使有也比较少。“八音”班主要分布在乡镇一级。钦州较有名的“八音”班是钦北那蒙的“八音”班,青塘的“八音”班;灵山大里的“八音”班、漂塘的“八音”班;浦北乐民的“八音”班、西角的“八音”班和平佳的“八音”班。

“八音”属于又吹又打的一种民间曲艺。民国初期,钦州“八音”只有两支祖传下来的号筒,两把自制的二胡,两支自制的笛子,演奏员一般只有四至六人。到了二、三十年代以后,“八音”班乐器逐渐增加,月琴(以前叫砧板琴)、秦琴、大胡、锣、鼓、镲、叮叮等相继加入,人员也增加到址多人左右。现在,“八音”班人员的组合不断壮大,而且演奏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钦北区的“八音”班乐器组成大致由高、低音唢呐各一支,低音号筒两支,二胡两把,二弦、秦琴、月琴或三弦各一把,笛子两支,两面鼓、单叮一只,凸锣一面,小钹一对;灵山县的“八音”班乐器组成大致由大唢呐一或二支,武锣、苏锣各一面,鼓一面,镲一付;浦北县的“八音”班大致由中间唢呐二支,堂鼓、木鱼、沙皮鼓各一只,大钹,武锣,钩锣各一面组成。

“八音”的曲牌

钦州“八音”的曲牌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比较流行的曲牌有100多首。各地的曲牌名同曲异,大致相同。

钦北区“八音”的曲牌大约有:《大号》、《大开门》、《大河沸》、《小开门》、《小行正》、《长行》、《流星赶月》、《小落班》、《高山流水》、《鲤鱼跳滩》、《西湖》、《浪荡沙》、《小波浪》、《水仙花》、《柳叶青》、《李亲娘》、《老亲娘》、《老鼠过街》、《盲老摸鱼》、《拜堂笛》、《滚堂笛》、《恭喜笛》、《迎春曲》、《到春来》、《双蝴蝶》、《双边鼓》、《双谏》、《虎落平阳》、《红月》、《钩猪粉》、《四马巡城》等八十多首。

浦北县“八音”的曲牌大约有:《大开门》、《小拜堂》、《小文明》、《闹新房》、《三吹三赶》、《朝皇》、《送客》、《正反子》、《正间子》、《一枝花》、《一枝花大车马》、《二四六》、《两头沙》、《双飞蝴蝶》、《步步双》、《鹤游》、《吊丧曲》、《送丧曲》等三十多首。

灵山县“八音”的曲牌大约有:《大拜堂》、《小开门》、《小到春》、《一枝莲》、《十板头》、《万年欢》、《白鹤翎》等二十多首。

钦州“八音”的曲牌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祖传下来的,这种曲牌占多数。比如《长行》、《流星赶月》、《小行正》、《柳叶青》、《牌子》、《牌子屋》、《恭喜笛》等;另一种是外地传过来的,如《西湖》、《双蝴蝶》等。据灵山大里村的老艺人说,他们那里的“八音”是从广东传过来的。清朝末期,广州有一批商人来到灵山经商,开了一间铺店,这个铺店的员工每晚都出来演奏鼓乐,当时当地群众把这种玩艺儿称之为“省鼓”。后来灵山大里村有位姓陈的群众对“省鼓”很感兴趣,每天晚上他都偷偷去旁听学习,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学会后,他配上原有的唢呐进行演奏,就成了今天的“八音”--舞龙乐曲。

壮族和汉族的演奏曲调形式和风格相当接近,是因为壮汉杂居地的各位鼓手们有过互相交流、相互借鉴、往来传授的好习惯、好传统,充分证明钦州“八音”曲牌既有祖传、民族借鉴的成分,也有外来的成分。

钦州各地“八音”吹打风格既有雷同,也有差异。共同点就是每段散板都有引子,引子反复后再奏起主调段,然后进行结束段。钦北“八音”的吹打风格是节奏富于变化,旋律较为细腻,大部分曲牌都用同一个固定引子,结尾都是在强拍上,没有长音,显得干净利索。灵山和浦北吹打的风格是节奏较规范工整,旋律较为明快,气氛热烈,结尾速度一般渐慢,结束感较强。钦北和浦北还有一些转调的曲牌,如《到春来》、《四马巡城》等,这一表现手法,不但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而且增强了乐曲的新鲜感。古老的“八音”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在不断提高艺术技艺。

钦州“八音”的用途主要用于民间的娶、嫁、丧、醮(消灾)、祭祖、祝寿、满月、贺新屋、游神、舞龙、舞狮、舞凤、舞蝙蝠等。旧时民间结婚所用的“八音”班有一定的摆法。比如到女方家接新娘时,低音号筒和唢呐为前导,管弦乐居中,花轿随尾;将要到男方家时,低音号筒和唢呐仍为前导,花轿居中,管弦乐随后。现在办喜事就不同了,各地所演奏的曲牌都是根据当地当时情况而选择,奏曲有异。比如钦北区有人办喜事,当新娘拜堂和离别父母、兄弟姐妹时,两支唢呐就吹奏《姐妹分离》或《流星赶月》;新娘出屋,两支号筒就吹奏《大号》;新娘上轿,两支唢呐吹奏《大开门》;新娘准备行程,两支唢呐吹奏《长行》;在途中路过庄,号筒就吹奏《大号》或唢呐吹奏《长行》,以示新娘在此路过;新娘将到男方家时,两支唢呐吹奏《双谏》,表示新娘即将到家;新娘下轿,两支唢呐就吹奏《小开门》;新娘入屋,号筒就吹奏《大号》;新娘、新郎拜堂,管弦乐就吹奏乐曲《八音》或双唢呐吹奏《拜堂笛》。浦北办喜事有所不同,客人到时吹奏《金玉满堂》,迎接贵宾时吹奏《朝皇》、《小开门》或《大开门》;赞美新娘则吹奏《一枝花》、《金娇娥》、《步步双》等。总之各地都是根据当地当时的习俗、环境、气氛、场合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流行乐曲。

,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小黄1610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