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元在钦州

www.bianguan.net 2014-3-31 11:14:52 习俗/名人专栏:客服中心

林希元,字茂贞,号次崖,福建同安县人。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初督学岭南,继授大理寺评事。上书直言,揭露宦官搜刮地方民财,贿赂朝廷权幸。奏疏有“纵鹰犬以鱼肉吾民”之句,触怒了朝廷,被解官归家。后由正直朝臣举奏,复起为大理寺丞。辽东发生兵变,林希元评论“兵变起于姑息政策”又得罪了朝廷。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谪知钦州,翌年7月抵任,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10月任满,升广东按察司佥事。林希元知钦州3年期间,“兴利除弊,约身裕用,严正不挠,豪猾屏迹。”其所纂《嘉靖钦州志》,是研究明朝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社会生活等的珍贵资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今举数事以志其在钦从政之勒。

劝农功  400多年前的钦州,地广人稀,耕作原始,撒种于地,不施肥,不耘田,仰成于天,且有自然之水始耕,无雨则成旱田,遂弃为荒土。据《嘉靖钦州志》卷二载:“(林希元)始入州境,陆行三日,始抵州城,见平原旷野,一目望洋,高可种黍,下可种稻,皆为荒土,成田者,十仅一二。”于是委派有生产经验的劝农老人智理农耕工作。劝农老人正职叫田正,副职叫田副,每乡正副各一,共设18名,专董教民耕织,课督农时之事。林希元还提倡推广种植粟、豆、麦、芝麻等多种作物,改变钦州历来单种水稻的习俗。又差官丈量各乡土地;附近城郊去处,林希元则亲往勘量。远近共勘得荒田100顷80亩,在“招人承耕,莫有应者”的情况下,林希元主张实行屯田。一面疏奏朝廷,一面开展工作。把勘得的荒田分5屯,根据不同情况,用3种方法进行屯田。一、按汉朝用哨兵且耕且战之法屯田。州的千户所驻孟埇江口,统军100名,分上下班轮换出海巡哨。让所部之半就近孟埇、茶山一带,通班上下,更迭耕作,彼50军巡哨防海,此50军适时种植,不失军务,不误农时;二、按东晋招收流民、游民之法屯田。不拘军余、客居、无粮人户,愿承耕者皆给田耕。于是招得军余户60人,客居户及无粮人户60人耕之,无牛者给牛;三、按唐朝用府兵无事则耕有事则战之法屯田。从州的180名民快(即古之民兵)中,留100名守城、守库、守监、追捕、巡逻,调80名耕种。此80名民快,春夏耕种,秋收后集中州城操练,不废农时,不阻军务。屯田的管理机构:知州督促州判,州判掌管屯老,屯老管理甲头,甲头督耕屯丁。据林希元奏疏说:“五屯之田,岁收1875石”,屯田,府可实仓廪之粟,民可解冻馁之苦,实劝农良法也。

薄赋敛  明嘉靖年间,钦州赋税有田赋、盐税、商税、房税、鱼税、酒税等多种。由于赋税及徭役繁重,民不堪其苦,往往举家逃亡。《嘉靖钦州志》载:“新立乡(今小董一带)里长黄仪,因役差驿传之累,挈家逃逸“。盐税,明自正德十六年 (1521年)始,凡过去停征逃亡盐户的盐税通行追征,盐户家庭富裕的尚可支持,家庭贫困的窘于赔纳,也因之逃亡。

林希元知钦州期间,蠲徭役,薄赋敛,民稍赖安。如田赋,原废未垦屯田;招人耕种,拨田10亩与之作为宅舍,免其纳税;一屯设劝农老人一名,专营耕农之事,拨田40亩给其耕种,用作奖励,不征其税。商税减为每户月例只征银一两,一年12两,闰月加l两。商税的比例,以屠宰税占多。钦州上通灵山,下达防城,商贾时集,因而屠宰税每季收140一150两,一年收税600余两,“从宽取也,按规定而税,又不止是矣。”盐税,明朝年间,食盐实行“官营”、“专卖”。吏与民均按人口支盐于官,且需纳税。官吏一人月食盐1斤,纳税1贯(折钱2文),一年12斤,纳税12贯(折钱24文)。“民食盐纳税同官吏,唯一年只征其半。”嘉靖十八年,林希元还 “奏请无征盐课” (见《嘉靖钦州志》卷三)。

此外,林希元对盐户除豁问题作了更改。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钦民遭乱,盐户人口耗减,遗下盐税无人办纳。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由广东海北二提司所编造的盐户名册,至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历经70余载之久,盐户人口增减,均未改册,仍按旧册人口征收盐税,致使盐户承担不起,纷纷逃亡避税。林希元感到“民穷彻骨,复严责代偿非分之赋,已非国家大体,而见在盐户因之逃亡,诚为民害。”因而奏请除豁,将原有盐户人口名册,有名而无人者(包括死亡、逃亡、外出)均予除名,盐税按见在实有人数纳税。按当时盐税,原额共72476引(200斤为1引),该银为33650两,遗下盐丁耗减无人负责的盐税,银13650两。若不除豁,把这巨大税银加于见在盐户身上,则盐户之苦,可想而知了。

设社学  儒学、书院、社学、私垫、学校都是学校的名称,不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而命名而己。林希元在钦3年,对文化教育设施,尽了很大努力。一、修复儒学一所。该所儒学,原建于城南门外,后移于城东门外,久圮不修,至嘉靖间,林希元拨款修建复学;二、于东城隍庙故址建学舍20间,以供师生员工居住,公费拮据,还解囊捐俸10两,以助公费;三、设社学18所:

中和社学 (今钦城东门外)
城南社学 (今黄屋屯屯南村)
发蒙社学 (今康熙岭蒙村)
茶山社学 (今沙埠茶山村)
水东社学 (今沙埠水东村)
腾龙社学 (今久隆高沙村)   
雷峰社学(今犀牛脚乌雷村)
芦山社学(今那丽芦荻竹村)
平江社学(今小董镇) 
如洪社学(今黄屋屯镇)
留峰社学(今贵台板留村)
白峰社学(今大直镇)
造材社学(那造村,今名不详)
凌霄社学(板霄村,今名不详)
思淳社学(思芦村,今名不详)
享雷社学(那雷村,今名不详)
同文社学(今防城)
思文社学(今防城那良)

社学建成,“访于民,多有愿学而无力供师膳者”,于是每社学拨公田20亩,共360亩,作为各社学办学经费。并且“立教杀,作训言,选名师,召7、8岁以上者教之。”各乡“子弟闻令,减制衣履入学”。林希元到各社学巡视后,非常快慰地写道:“数月而后,教读各以弟子见其父兄,共衣表、步履楚如也;进退、揖逊肃如也;讽诵、书仿朗如也。”

建桥梁  林希元知钦3载而建桥5座,对交通设施出了一定力量。离城西20公里有如洪渡(今黄屋屯江),撤渡造舟为浮桥,此其一;城南圩 (今鱼寮西街)与城隔壕相对,造桥方便行人趁圩,此其二;城西之西平桥久废,因而城西圩停,圩停而西门塞。重建西平桥,开西门,复西门圩,此其三;城东门外有渡叫州门渡,撤渡。建桥以通行人,此其四;建平安桥,此共五。

说起平安桥,还有一段曲折艰苦的建桥史。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安南侵扰我国边境,督府申令各州县,凡江河有渡船的,一律造桥通兵马。林希元接令后,立即沿钦江勘测地形。初于原渡处(今文昌阁渡)勘测,水深12尺,江宽42丈,若于此处建桥,工程浩大,钱粮耗费,不成。继在久废的东川桥旧址(今江滨旅社前面)勘测,水深9尺,江宽28丈,江面窄,水不深,于此处造桥,省工省料省钱,但非交通要冲,也不成。三到州门渡、旧学官(今广州会馆)前勘测,水深8尺,江宽28丈,江狭水浅,位处交通枢纽,林希元便决定在此造桥,选州人吴道亨、蒋麒、周广全、石显、冯宾、黄杰等为监工。挖桥基时,发现江底有大桩柱一务,众贺选址得宜,称林希元眼力超群,与前人见识契合。嘉靖十六年 (公元1537年)11月兴工,期年5月竣工。6月,倾盆大雨,山洪暴发。灵山洪水,一泻千里,直冲钦江,桥遂坏。大水过后,林希元亲往观察,发现江底是沙质,桥柱埋得浅,水冲,沙溃,桥遂坏。于是将桥面扩宽,桥身伸长,桥顶加高,材料加多。计桩柱125,横梁352,桥架25,地牛14。复建时,除黄杰往他处设馆授徒外,另5人仍为监工。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9月复工,十八年(公元1539年)7月建成。桥成不久,复遇洪水,但该桥却象巨人般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州人请命桥名,林希元说:“皇帝有事于安南,此桥将通兵马征安南,就叫平安桥吧。”故名。

本文来源于:钦南文史,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