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民间艺术 钦南采茶戏

www.bianguan.net 2014-3-7 17:22:31 习俗/名人专栏:客服中心

钦南采茶戏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源自江西,约在1780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已成为独具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钦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采茶歌舞、小戏、大戏三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采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个,小戏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戏有《舜儿》等60多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传较广。

钦南采茶戏

钦南采茶戏乐曲欢快活跃,诙谐风趣,歌舞性强,用本地方白话演唱,许多采茶剧团和采茶戏队逢年过节便奔走在街头巷尾,走到哪里,演到哪里,流行广泛,是钦州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

采茶戏是由当地群众组织采茶队来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书生或财主等。新中国成立前,采茶队一般没有妇女参加,“茶娘”由男演员装扮。每队的演员一般5人左右。建国后,妇女参加了采茶队,“茶娘”不再用男演员担任,每队的演员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场地从在一张竹单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间采茶队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为表演目的。采茶舞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

采茶戏的服饰,男演员头戴黑色彩绣头圈,腰缠红腰带,脚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装,有白色对襟上衣、白长裤、蓝长裤、红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裤背心均镶上各色彩线。女演员戴红色彩头圈,脚穿绣花鞋。有穿淡黄色壮族斜襟上衣、红色百褶裙,也有穿红色大襟衣,青色长裤等。采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凤凰、花篮、花伞、彩扇、铜钱鞭等。伴奏乐器为二胡、笛子、唢呐为主,再伴以锣、鼓、钹为主的打击乐。

钦南采茶戏是群众所喜闻乐的地方剧之一,流行较广,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

钦南采茶戏的历史与现状

钦南采茶戏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以茶恭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为表演目的。采茶舞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最具特色的是在演出过程中,专为主人编上一段祝福溢美之类的戏段,群众称之为“贺茶”。“贺茶”到了精彩处,看戏的年轻小伙纷纷解囊向漂亮的“采茶娘”献爱心,此时“唱采茶”算是真正到了高潮。钦南采茶戏以文戏为主,武戏为辅,特色表演形式有贺茶、扇花、中花、钱尺花、酒杯花等。

钦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9年的历史。采茶戏是在福建、安徽、江西的“采茶灯”,湖南、湖北的“采茶歌”、“采茶舞”在清代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到了道光年间,开始发展以故事为主,由民间艺人根据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编写出有人物、有时代特征、有故事情节的小戏,成为登上大雅之堂的“百戏”之一,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故被称为“唱采茶”。演出的道具有钱尺、花扇、手中彩带、刀、剑等多种,五花八门。今天钦南区的采茶戏已经发展成独幕剧、多幕剧等戏曲多种形式,还有古装戏和现代剧之分,表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钦南区采茶戏与民间“木鱼”说唱,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彩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文化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地吸收各戏派的艺术精华,丰富和发展自身的风格,形成了独具沿海特俗的钦南采茶。采茶戏的乐曲欢快活跃,凄清婉转,诙谐风趣,歌舞交融,用地方语言——白话演唱,且有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式;伴奏也由原先的“木鱼”竹筒锣鼓发展到今天的多种现代乐器。

钦南采茶戏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剧目、声腔、表演三个方面。传统剧目近三百部,题材主要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普通群众爱情为主,多是改编自传统民间故事而成,主要剧目有:《陈三磨镜》、《屎坑坟》、《杀狗献米》、《张飞审瓜》、《刘二姐闹嫁》、《平贵别窑》、《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归唐》等,随着时代变迁,采茶剧一人陆续创作出一批题材现代、内容贴近生活的现代剧目,如《打铜锣》、《一分钱》、《戏家公》、《无意姻缘》等。唱腔形式多样,供有七十多种,其中以“茶腔”为主,还有“南音”、“盘茶”、“四平腔”、“英台”、“哭腔”、“忧腔”、“杂货腔”等。采茶戏的服饰,男演员黑色彩绣头圈,腰缠红腰带,脚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装,有白色对襟上衣、红色百褶裙,也有穿红色大襟衣,青色长裤等。采茶戏用的道具有麒麟、凤凰、花篮、花伞、彩扇、铜钱鞭等。伴奏乐器为二胡、笛子、唢呐、扬琴、电子琴为主,再伴以锣、鼓、钹、梆子为主的打击乐。

本文来源于:城市旅游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