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县公安局开展“一村一警”活动纪实

www.bianguan.net 2014-6-1 15:40:46 新闻专栏客服:小黄16108382

2011年第四季度,上思县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评价排在全区111个县(市、区)的最末位。消息传来,上思县全县哗然,县公安系统更是震惊不已。

上思县公安局痛定思痛,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誓言从零做起,打一个让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公安干警自己满意的翻身仗。

2012年4月,上思县公安局87位民警背起背包,踩着崎岖山路,奔赴全县87个行政村。他们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开展治安防范,排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政策,参与当地社会管理,提供便民服务。警力下沉,村村有警,月月见警,87位村警,在上思的每个村落、每条山沟上演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天天泡在村庄里

磨破嘴皮磨穿鞋底

村警潘伟强, 2012年3月开始进驻龙楼村。龙楼村登记在档的吸毒人员多达60人,刑满释放人员10多名。这些惊人的数字,让他不寒而栗,内心陡然沉重起来。

“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有天天泡在村里,才能了解更多的情况,找出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潘伟强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进村后的日子,潘伟强同村干一道,今天走这家,明天走那家,每天都往这些吸毒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家里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雨,耐心细致地做他们家属的思想工作,掌控这些人的动向。办法虽然土,但却很有效,吸毒人员见警察天天泡在村里,行为收敛了许多。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潘伟强将村里“瘾君子”送到了戒毒所强制戒毒,还积极动员相关企业,安置了部分刑满释放人员。自此,村子里的治安得到了有效控制,违法犯罪案件明显下降,整个村子的风气焕然一新。

驻村就是要走群众路线,帮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村民黄文森的儿子去世后,儿媳外出打工不归,黄文森与年幼的孙子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让黄文森的孙子尽快接受学前教育,潘伟强请求有关部门帮扶,免除了黄文森孙子上学前班的学杂费,还帮他申请了低保。

潘伟强回到原工作岗位后,他的继任村警王秀涛一样不敢懈怠,继承了他的好作风,把整个心思沉在村里的治安工作上,驻村半年多时间,村风更加向好发展,全村没有发生治安案件,更没有刑事案件。

解群众燃眉之急

做群众贴心人

“我的孙女‘黑户’10年了,多亏村警帮助解决户口。”平福乡岽僚村赖伍屯群众黄春凤言语中透出不尽的感激。为了感谢驻村民警黄挺帮她解决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有几次到乡里赶圩,都带上鲜嫩的竹笋,送给派出所民警们尝鲜。

10年前,黄春凤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与一个江西籍女子同居,并生育一女。然而,当孩子刚刚满月,儿媳突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黄春凤的孙女4岁时,儿子又突然患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老人悲痛欲绝。

由于黄春凤老人的儿子与那江西籍女子并未办领结婚证,生育前也没有办出生证,于是,黄春凤的孙女便成了“黑户”。转眼10年过去,黄春凤老人孙女的户口依然没能解决。“看来只能等小孩长大后嫁个人,让她的婆家去解决啰。”黄阿婆经常这样无奈地唠叨。

老人的问题在上思实行“一村一警”之后得到了解决。村警黄挺走访屯里后获悉了这个情况后,他把这件事认真地记在了驻村的工作笔记本里,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黄挺多次找乡政府反映,向上级申请协调,来来回回跑了将近4个月,终于为老人的孙女办好了户口,将户口本送到了黄阿婆的手上。看到崭新的户口本,黄阿婆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扶贫解困实意帮

不是亲人胜亲人

去年一个大雨天,雨水倾盆,挂念着黄强(化名)一家安危的驻叫安乡平江村民警林宝先,顾不上雨大路滑,骑马快速来到小黄家里。

“林叔叔,下雨天你怎么还来呀?”小黄不顾大雨浇淋,急匆匆向骑在马上的林宝先“叔叔”奔去。看到骑在马上全身湿透的林宝先,小黄的脸上,雨水和着泪水,哗哗下流。

平江村及象屯山高路远,登记在册的人口有300多人,但常住在家的只有三四十人,其余人口或搬迁,或外出务工,屯里十分冷清。小黄就生活在这个屯里。由于年久失修,小黄家的老宅已经倒塌,全家5口人全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政府救济房里,旁边是几根木头撑起的临时厨房。小黄的父亲已有75岁,母亲是智障患者,双亲都丧失了劳动力,哥哥在南宁打工,收入微薄,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由于没有生活费,小黄只好辍学在家。

2013年,林宝先进屯走访得知小黄家的实际情况后,立刻掏钱把他送到了学校读书,并买了很多课外书刊。为了进一步改善小黄家庭的生活,林宝先还帮小黄的母亲补办了户口和身份证,申请了低保。林宝先的无私帮助较好地缓解了小黄家庭经济困难的局面。

修路建房赢民心

村警就是村里人

“阿张,今天到我家吃饭吧,我要和你饮几杯才得!”这句话村警张明中不知听过多少次,从这句话里听得出那琴乡那通村群众对张明中的真诚欢迎和喜爱。

进村伊始,张明中除深入走访调研外,还自学一门“外语”——那通村的本地话。他深知要想与村民融合一体,更好地开展工作,就得入乡随俗,学讲本地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鹦鹉学舌,张明中本地话虽不流利,但对他日后的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帮助。

那通村道路坑坑洼洼,群众出行非常困难。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张明中充分发挥他的人脉优势,向各方吁请帮助,最终争取到了177万元资金,启动了3条村级砂石路的建设。此外,他还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争取到了免费的猪苗、鸭苗、鸡苗,并亲手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那通村10多栋民房是危房,个别民房有倒塌的危险。由于收入低下,部分群众重建改造住房困难。忧心忡忡的张明中一边做思想安抚工作,让他们树立信心,一边跑上跑下,争取建房资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张明中的帮助下,已有9户群众住进了新房。

“道路修通了,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快车道’。群众家里牛羊满圈、鸡鸭满棚,走进村里,过来打招呼的群众越来越多,甚至拉我一定要到他家去喝酒。”群众致富了,张明中内心十分欣慰,村民有好事比他自己有好事还高兴,因为,张明中心中已把自己当成了那通村的“村民”。

两三年来,上思县公安局 87名村警有着太多太多像潘伟强、黄挺、林宝先、张明中一样的故事,他们进农家、察民情、护稳定,默默耕耘着自己的治安“责任田”,用自己的汗水与辛劳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山路弯弯,87位村警踩着87条不同的小山路,沿着相同的目标——“平安和谐”迈进。“一村一警”之路在不断拓展延伸,“一村一警”这朵奇葩正在开遍巍巍的十万大山。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小黄1610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