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迈向海洋文化名市

www.bianguan.net 2013-10-29 17:18:51 新闻专栏:客服中心

防城港:迈向海洋文化名市
《光明日报》记者 刘 昆 通讯员 刘 雯 白 歌

川流不息的中国经济浪潮,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推向改革前沿。中央提出,要把北部湾建成“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率先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

北部湾风生水起,防城港千帆竞发。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大港,防城港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服务大西南的大平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进一步使其立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聚光灯下。

“经济上的开发开放必然在文化上提出要求。建设海洋文化名市,是防城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眼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防城港市委书记刘正东如是说。

“以海为敬”的文化底色

因海而生,因港而兴。濒临北部湾的防城港,584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连接着近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海洋占全市海陆面积的62%。得益于这片海,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汉代马援文化、阿波节文化和潭蓬古运河、伏波庙等遗址诉说着先民们的开拓与奋斗。

在防城港的伏波文化园里,一块牌匾上刻着“以海为敬”四个大字。刘正东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这块牌匾时,心头为之一振: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身处改革开放新时代,追溯和传承海洋文化,绝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让独特的海洋文明焕发勃勃生机。

2011年,防城港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文化因素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核心层面,把丰厚的海洋历史文化、独特的海洋民族文化、浓郁的东盟边关文化、美丽的山海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打造“海洋文化名市”,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防城港,海洋文化名城的画卷铺开延展: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等成为市民的休闲“胜地”;海洋文化诗书苑区、红树林观赏区等极具海洋“风情”……

“以人为敬”的文化建设

夜幕降临,充满浓郁京族文化风味的音乐剧《过桥风吹》在防城港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感人的故事、美丽的海滨、精彩的独弦琴演奏让观众沉醉。

矗立在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的防城港文化艺术中心,被当地人称为“豪华剧场”。在这个设备专业、可容纳1380人的剧场里,普通百姓不仅可以免费观看优秀剧目展演,还可以亲自参演。

群众建设、群众享用、群众推广——在防城港,群众是文化的建设者、传承者和享用者。

在三面临海的红沙村一渔排上,记者看到了有“广西第一个海上党支部”之称的网箱养殖协会支部的海上农家书屋。书屋阅览室、电教培训基地等一应俱全。“每到休渔季节,渔民很乐意到书屋看书、借书,学习科学高产养殖技术。”书屋管理员告诉记者。

一心推动文化惠民的防城港,力求“文化惠民十六有”,要求每一个村(社区)都要组织一支文艺队、建设一个小戏台等,让分布于各村的文艺队周周赶歌圩、赶舞圩。

“以人为敬”的文化建设,着眼于人的发展,激发了防城港城市发展的活力。近些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殊荣相继花落于此。在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防城港名列“中国十大综合增长竞争力城市”第7位,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上榜和竞争力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地级市。

“来了,就是防城港人”

在防城港市北部湾大道上,一块高大的招牌很醒目——“敬海敬山敬人,开放开明开拓”。这是防城港人千锤百炼的城市精神,更是海洋文化的精髓。

把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体现在和谐发展中,防城港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勇往直前的干劲,在开放开发的大潮中扬帆远航。2012年,防城港互市贸易突破128.93亿元。

在与越南一步之遥的东兴口岸,美丽的北仑河大桥将中国东兴市和越南芒街市连成一体。东兴互贸市场里,中越两国边民和商贩繁忙交易。2012年,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达374.6万人次,位列全国陆路边境口岸第二;边贸成交额达192.22亿元。

不只是东兴口岸,在防城港市的每一处,城市的架构、颜色、符号、氛围都在诠释着特色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欧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得益彰,众多民族语言在这里“共鸣”,东南亚民族风情在这里登场亮相。一位从浙江举家搬迁到这里的商人深情地说:“这里人们质朴的包容中,有一种与大开放相适应的博大胸怀,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来了,就是防城港人!”亲切打开大门的防城港,等待天下来宾。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

>>防城港新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