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退休教师苏炳祯的边海文化情结

www.bianguan.net 2013-12-11 10:21:50 新闻专栏:客服中心

红花因其艳丽而备受人喜爱。如果用红花和绿叶来比拟人的生活,相信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红花而不是绿叶。但在我们这座海湾城市,却有这么一个人,心甘情愿做绿叶来衬托红花,他就是市实验高中的退休老师苏炳祯。

苏老师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生涯中,他虽然喜欢写作,而且写作也有一定的基础,但他考虑到一心不能二用,更怕耽误学生的学业,故在职期间,他除了为指导学生写作而写了些下水作文外,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几乎没有。然而,他对边海文化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退休之后,卸下了沉重的教学担子的他,无事一身轻,写作激情一下子像开闸的洪水般奔涌而出,写了《太平胜景》等20多篇文章在区市级报刊上刊登。这些文章,有的歌颂我市的山川形胜,如《龙潭飞瀑》、《白龙望海》等,有的弘扬了历史名人,如《望海,想到了邓承修》,有的颂扬了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如《弯弯的山路》、《山乡书记》等,向社会向读者宣传我市的时代正能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他花费了一年时间写成的长达21万字的人物传记《黄万定治疆》顺利出版。这部传记记述的是“马留人”之一的黄万定在边地南疆任地方官勤政爱民治疆理政的故事,对防城港市悠久的文化和先人的历史功绩进行了深度挖掘,为我市创建海洋文化名市添了一块颇有分量的砖石。

2006年,苏炳祯退休之后,不愿坐享国家供养,而要发挥余热,执意为边海文化做一些事情。他参加了防城港市诗词学会、市老科协文学分会等多个社团组织。他认真地履行会员的职责,干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会做的,认真地做;不会的,虚心地学。就拿为市诗词学会和市老科协文学分会校对书稿的事来说吧,就很好地体现了他认真负责和虚心学习的精神。而当领导把这校对的任务交给他,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并一丝不苟地去做。校对时,有时候为了核实作者叙述的历史事实的对错,他往往查了好几本书;为了判断某个字词的正误,他查了多本字典。为了不耽误书的出版日期,有好多个晚上他校对到一两点钟才睡觉,致使他的眼常布满红丝。但尽管如此,他却从不在领导面前叫过苦,露出过抱怨情绪。每一次,领导交下任务都毫不推辞,而且按时按质地完成任务。这两三年,经他校对的书稿,如《防城港文学作品集》、《山海风流》等,一共有10多本,字数超过300万。3年校对300万字,对于专业校对的年轻人来说,也许不值一提,但对于年近古稀眼力又不好的他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事,而他却坚持下来了。而且,校对的质量可以说是上乘的。按照出版社的规定,每万字不超过三个错别字算是合格;而苏老师校对的书稿,一本30多万字的书,错别字也找不出20个。 

 这样好的质量,除了苏炳祯的认真细心外,还得益于他的虚心好学精神。他绝不会不懂装懂,而是不懂就向他人请教,而不必顾及到自己的面子。苏炳祯开始进行《防城港文学作品集》校对工作的时候,连校对的符号也不会用,是执行主编,市高中的首任校长、老作家邓向农先生手把手教会他的。校对时他碰到有疑问的地方就打个问号,待后去请教邓向农,然后再作定夺。这样既保证了书的质量,自己又学到了知识。每本书稿,都经过三校四校。书稿内容,先由王权才主编决定取舍定下来,然后由邓向农执行主编先看一遍,实质是校对一次,再由他校对。样书出来后邓向农和他又再各校一次,经过这些环节,错得少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校对之外,苏炳祯还很注意我市的教育史料的保存工作。他受市教育局委托,为《防城港市志》收集整理本市教育方面的材料,还和邓弦老师合作,为市实验高中多方搜集散失的材料,编成《春华秋实五十年》、《教坛文萃》、《学苑诗章》三本书,展示了该校师生教育、教学、教研成果,为本市的教育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做这一切,苏炳祯从不署名,更不表功。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这样,他淡然地笑笑说:“只要所做的工作有意义对社会有益就好了,至于名不名有什么关系。”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用两句话来概括他的退休生活,那就是“乐将名利踩脚下,甘当绿叶衬红花。”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

>>防城港新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