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老街骑楼及建筑装饰

www.bianguan.net 2013-12-6 10:04:51 游记/攻略专栏:客服中心

行走在北海骑楼老街长约1600米的珠海路和长达2015米的中山路上,徜徉在500多座骑楼下面,寻觅着曾经在这里演绎的许历史传奇,悲欢离合,许多荣辱得失在这里流淌,在这里诉说。当岁月的风雨洗去了老街的尘世脂粉,只有老街骑楼还在痴情地守望着这远去的百年繁华,岁月沧桑。北海老街恍如是一条充满传奇故事的时空隧道,是一个蕴藏着丰富旅游资源宝库,更是一首悠长悠长的史诗。

北海骑楼老街的壮观景象起于何时?后人有种种考究,最早记述北海老街商贸盛况的人是清末的广东三水人梁鸿勋。

他在自己编著的《北海杂录》一书中是这样记述的:“北海市创于道光中年,斯时生意,不过渔船伙食而已。至咸丰初,红巾匪乱,西江梗塞,凡广西之北流 、玉林 、南宁 、百色 、归顺州 、龙州及云南 、贵州之货物,均由澳门用头艋船载运来往,且无关税 、厘金。货物出入,各从其便。是时即有一卡,然入口货只抽棉花 、洋药,出口货只抽纱纸 、八角,因此大为兴旺。其建铺户也,有西往东,外沙日积而日长,铺户亦愈建而愈出。”“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号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斯时载运货物,俱是头艋船。入口则花纱疋头 、呢羽 、鸦片 、药材;出口则麸油 、靛青 、糖食 、纱纸 、八角 、八角油 、桂通 、桂油 、云南锡板 、牛皮。所以新关一开,每年即有饷银数万两,嗣是洋关开,抑又更旺。自南关划界后,则云南货物来往,由港直附海附入河内上保胜而去。及龙州通商,该处货物,亦由海防而上。此时入口之花纱呢羽,出口之锡板 、八角,已渐减落,未几梧州通商,而广西南宁 、云南来往货物全无矣。未几广州湾租与法人,而高雷属之货又无来往矣。”梁鸿勋的《北海杂录》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即是1905年,虽然至今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清末民初以来,北海老街存名可查商号尚有130多个。当年北海骑楼老街商贸之盛,《北海杂录》一书是这样记载的:“查北海商务,光绪二十六年,价值三百八十七万六千四百六十六两。二十七年,价值四百二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七两。

二十八年,值三百二十九万八千七百二十四两。二十九年,值三百四十三万一千五百九十四两。三十年,值三百零一万四千六百五十八两。现年值二百八十四万三千五百六十一两。洋货进口,每年价值约一百七 、八十万两。以原白色布 、标布 、印度棉纱 、洋药 、自来火 、煤油等为大宗。土货出口,每年价值约百二 、三十万两,以靛 、糖 、海味 、猪只 、牛皮 、黄丝 、鸡鸭毛 、桂元肉 、水牛皮 、烟叶为大宗。”今天,当人们来到北海骑楼老街觅古寻幽的时候,虽然再也听不到一百多年前商贾沽价的呼叫声,火轮泊岸的喧闹声,但从骑楼的女墙 、山花 、匾额等建筑装饰中,依然可以感受往昔“殷商巨贾,胥萃于是”的繁华古韵。

提起北海老街的骑楼建筑,囿于考证资料的缺乏,不少的论者都把之与骑楼老街混为一谈,注重于北海老街的近代纪年元素,而忽略了北海老街骑楼建筑的文化元素。如,在许多介绍北海老街的资料中,对北海老街是这样介绍的:“珠海路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自那时起,一批西洋建筑陆续在北海建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骑楼老街。”“北海老街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 、法 、德等国在北海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 、工艺精美。临街墙面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1883年即清光绪九年,按《北海杂录》记述: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号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也就是说,同治年间是清代北海的商贸最繁华时期,北海老街城区的布局,基本是在那时奠定的。也就是《北海杂录》中所记称的“商埠横直占地约四里,铺户约千余间,直街只二条,一曰大街,区分数段,若东华,若东安,若升平,若大兴,若西靖诸名。凡殷商巨贾,胥萃于是。一曰后街,以后于大街而名;或曰高街,以高于大街而名。亦分数段。又有新卖鱼街 、中华街 、兴华街 、沙脊街 、白坟坡 、糖行 、旧卖鱼街 、旧米巷 、西头街。其余横街曲巷,未可缕指。”《北海杂录》一书中记述的“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这里的同治年间是1862年—1874年,也就是说,此时的“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如果以书中记载的“北海市创于道光中年”至咸丰初(1851年)“北流 、玉林 、南宁 、百色 、归顺州 、龙州及云南 、贵州之货物,均由澳门用头艋船载运来往”的时间来看,在1883年的前几十年间,北海老街城区的规模布局已初成雏形,珠海路始建于1883年之说也就缺乏史实支持,北海老街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 、法 、德等国在北海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的论述也就失之片面。

首先,我们从以上的史料考究中可以了解到北海老街建置的历史线索:一是“北海市创于道光中年。”二是“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三是“商埠横直占地约四里,铺户约千余间”,横街曲巷,未可缕指。”四是在清咸丰 、同治时期,北海老街城区内起码已有两条直线贯通的主要大街道:大街和后街。

五是今天的珠海路就是处于大街范围,由此可知,其建成年限应在同治前后,而同治年间是奠定老街城区规模的重要时期。

在北海老街的研究中,有一个被长期忽略历史节点,那就是在同治二年(1863年),清廷添开了宜昌 、北海等口岸,准英国船只靠岸装卸货物,这标志着近代北海港口城市功能的形成,也是老街城区对外开放进入常态化的标志。但是在论述北海对外开放史及北海老街的建制史中,很少有论者知道或提及。把握这一历史节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但是北海作为对外开放港口城市的时间,要比通常所说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被逼对外开放,英国在北海设置海关和设立领事馆时的1877年早了14年,更重要的是,在同治二年到光绪三年的14年间,法国天主教在涠洲建立了教堂;老街开设了森昌成民信局(邮政的前身);北海海关(常关)成立,归粤海关管理,承担了运往香港货物的关税管理;设立了廉州北海海关,朝廷同时规定:以北海为总汇,设关征税。并于钦州 、电白 、石城(廉江) 、遂溪 、海康 、吴川设立北海分卡,在钦州 、防城设立北海稽查子卡等等。由于有了这些重大的事件和举措的影响,才造就了“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的时代特色,也因此奠定了北海对外开放的物质基础,为北海主动接受融合外来文化提供了思想条件。这一点在北海老街的骑楼文化内涵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和痕迹。

但是,由于北海骑楼老街研究的缺项,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探讨骑楼老街的形成和地区分布的研究中,广州骑楼老街被称作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 、万国建筑博物馆 、岭南文化建筑的精神文明符号;海口的骑楼老街则以“充满南洋建筑风情”成功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梧州骑楼老街则定位为“中国骑楼博物城”;江门 、中山 、东莞 、惠州 、汕头 、台山 、肇庆 、梅州 、佛山 、杭州 、南宁 、百色 、厦门 、泉州等也都被列为主要的骑楼老街分布城市。而北海骑楼老街却迟迟没有被提及,直2005年,北海才开始着手骑楼老街的研究开发,成了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因此,北海骑楼老街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开发与其它城市相比,也就处于滞后的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盲点或误区,特别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北海骑楼老街缺乏系统而又深入的挖掘,在论及北海老街的形成和结构布局的文章中,大多是套用一般性的概念而泛泛陈之,北海老街骑楼的特色仍然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关于骑楼的起源,通常的说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南洋回来的侨商们回到家乡(主要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经商。他们在建商铺时,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与本地建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建成了用于商用和居住合一的居所,这就是骑楼。这种骑楼建筑商业实用性非常突出。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的气候特征。

一般的骑楼立面基本分为三段式:上段为檐口或山花分楼顶 、中段为楼层 、下段为骑楼底三部分。

骑楼建筑的楼顶设置有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山花的造型多样化,这是因为骑楼主人依据个人的不同喜好,进行不同的设计,山花一般都设置有不同形状的透窗,透窗除显示主人的喜好外,主要是减弱海洋性气候风力带来的危害。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简单,强调实用性。

骑楼中段为楼层建筑,阳台设在骑楼立面中部,它由栏杆或其它胸墙围起来,栏杆呈直条状或方块状,偏重实用性装饰。骑楼阳台的构造主要有三种:凹阳台 、凸阳台和凹凸混合型。

骑楼底则为开敞的柱廊,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打破了传统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形成了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的顾客共享空间。同时也为营造良好的邻里人际关提供了交流平台,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们可以在骑楼底下休闲的品茗 、聊天 、纳凉 、会客 、交换信息。骑楼底下还是孩子们玩乐交友 、接受民俗风情启蒙的空间。老街骑楼正是以其体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商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尊重融合,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

北海老街骑楼作为岭南骑楼老街的流派分支之一,当然具有骑楼建筑的共性。但是,当我们把北海老街骑楼与北海老街存留的传统的民居结合在一起考究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北海老街的骑楼特色除了形状结构方面的多样化之外,最明显的特色就在于中国历史文化元素的鲜明凸显。这种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更加使人对北海老街的骑楼所具有的区域特色产生新的联想。

联想之一,北海老街骑楼的风格与老街商业历史的关系。

北海老街骑楼的建成年代及风格,与老街的商业历史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北海老街骑楼的风格与其他城市的骑楼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差异的原因。一些城市的老街骑楼,在建成年代方面,几乎是同一时间段。以海口老街骑楼为例,海口的骑楼老街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大多是从南洋回来的华侨所建,海口的骑楼老街形成后,带动商贸发展而形成新的城市商业中心。因此集中性强,南洋风格突出。而北海骑楼老街是在“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号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北海杂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上改建 、扩建的。骑楼风格则呈现出多样化,其中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体。

联想之二,北海老街骑楼的风格与老街民居建筑特色的关系。北海老街的骑楼建筑集中在珠海路和中山路。但是,深藏在沙脊街 、兴华街等老街的骑楼却长期以来被人们遗忘了。然而,正是沙脊街 、兴华街等老街的骑楼更能反映出北海老街骑楼风格的形成 、演变和传承。即使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更替变迁,人们今天行走在沙脊街 、兴华街等老街上,仍然会发现在骑楼与本土民居之间,还存留有一种传统的木板结构的建筑房屋,这种木板结构的建筑房屋就是古代的楼阁屋。如沙脊街的宜仙楼,兴华街的卷棚顶木板结构板屋等,其结构特征与骑楼几乎差异步大,唯一的差异就在于这些木板结构的楼阁屋之间的板墙体没有贯通,如果楼阁屋之间的板墙体贯通了,就无异于今天的骑楼街道了。因此,北海老街骑楼的风格的形成 、演变和传承,都可以找到“根”。也就是说,北海老街骑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所蕴含的本土文化元素更多。

联想之三,北海老街骑楼的规模 、风格与廉州古城老街骑楼的关系。北海老街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骑楼群?按史料记述,至光绪三十一年的统计数字,当时北海的人口二万左右。

其中大约商人约占百分之四十,工人约占百分之六十。此外,英国人十九名,法国人十三名,葡萄国人十四名,安南人十二名,美国 、丹麦 、瑞士 、挪威等国各一人,共计西人七十名,内商人仅二名,商人家属共九名,其它如领事关员 、教士 、教民共约六百多人。从人口结构来看,是难以承担每年三 、四百万两银元的外贸物流的。而斯时,廉州府城内也有两条贯通全程的骑楼大街:阜民街路中山路。廉州阜民路 、中山路老街骑楼的规模 、风格与北海老街的骑楼基本一致。在陆路相隔不到三十公里,且相通两地的海路港口之间仅二十公里,为什么会同时建成两个如此庞大的骑楼群街区呢?这种两个超大规模 、风格一致的骑楼群街区紧密地连在一起的现象,在中国骑楼老街的形成和地区分布中,更是具有唯一性的,其区域特征性极具研究价值。

北海老街的骑楼正是因为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区域历史文化特征,才能以其独特的 、多样化的存在形态在中国城市的老街骑楼群中独树一帜,无愧于岭南第一骑楼长街的称号。就北海老街骑楼的现有存量而言,以珠海路为例,其建筑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南洋式,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如寿兴祥商号等,这种风格在北海老街骑楼中为数较多。

仿哥特式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这种风格的骑楼在北海较少见,如万成庄商号等。

仿古罗马券廊式,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如珠海楼商号等。

仿巴洛克式,这类骑楼采取了巴洛克式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如德盛金铺钟表部商号等。

中国传统式,是岭南风格的骑楼:凹阳台,满周窗。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如永济隆 、广生祥 、万和祥商号等,这种风格在北海老街骑楼中较为常见。

北海本土阁楼式,这是北海本土的板房阁楼与骑楼结构相融合的产物,其屋顶以坡屋顶,为中国传统的砖瓦结构,没有山花和女墙,卷棚顶。二层是木板门窗结构,大多数没有阳台及装饰,底层有立柱走廊。北海老街(包括兴华街 、沙脊街)尚有少数北海本土阁楼式骑楼,如兴华街33号等。

此外,在北海老街骑楼中段的楼层建筑中,山花墙下部及第二层窗台下的长方形构图框,取材自中国建筑中的匾额。中国建筑匾额应用在北海老街骑楼上,又有了新的创意和用途。

山花墙下的长方形构图框演化成了风格别致的浮雕图案装饰,这些图案装饰大多取自中国民间传统的象征吉祥喜庆的图案,也有少数引用西洋图案。在骑楼老街上行走,一路欣赏着这些浮雕装饰图案,不但令人心旷神怡,还能领略到古典艺术的熏陶。

北海老街骑楼二层窗台下的长方形构图框,大多数都是用作商号招牌。商号的字多是用蓝靛加进皮胶或牛胶来写的,因此能够长期保存而不褪色。由于有了这样一种长方形构图框,下雨时雨水不会直接流进商号字体而造成损坏,才使得打量的商号招牌得以保存至今,供后观赏考究。这些商号招牌图框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这种图框不是垂直的平面,而是呈30度角向街道方向倾斜。其实这是一种商业文化中极具人文色彩的信号,这象征着商号的主人正在躬身点头迎候客人的到来。而另一方面,也便于客人在观看或寻找商号,不用抬头昂面的费神。这种充满着人性化的设计,给老街骑楼增添了一种人文亲和的色彩。

在北海老街骑楼的建筑特色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而有具有人文色彩的地方,那就是排水系统的设置。由于老街骑楼的屋顶是斜坡顶建筑,在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随着斜坡顶往下流,这样,就会造成路面溅水现象而影响行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街骑楼采用内埋式陶瓷水管排水的方法,将陶瓷水管内埋在骑楼廊柱旁直达排入水沟,斜坡顶的雨水经过特设的水槽进入陶瓷水管排入水沟,这样就不会在街路上留下水渍,行人在骑楼下走过也不会受影响。由于陶瓷水管是紧贴着骑楼廊柱设置的,与廊柱包浆批灰连在一起,不但没有影响骑楼的整体观感,一些商家还别有用心的专门利用陶瓷水管的圆柱形状,将之雕塑成竹子的造型,更加为骑楼增添了别样雅趣。

这就是北海老街的骑楼,写满了历史的密码,蕴含着时代的梦幻情调,记录着北海的沧桑岁月,展示着一个城市的精彩记忆,交织着守望与创新的老街骑楼……

本文来源于:北海旅游在线,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

>>北海游记/攻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