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文化 尽在京族博物馆

www.bianguan.net 2013-10-13 13:44:05 新闻专栏客服:黄民良16108382

初到东兴,我还陶醉于一路上的边境繁荣美景。然而,当我来到这座具有规模的东兴市京族生态博物馆的时候,却让我颇有感触:这块方寸之地,清晰记录着京族——这个海洋民族的历史痕迹。

东兴京族博物馆位于东兴市江平镇氵万尾京岛风景名胜区,面积3000平方米,通过京族人衣食住行等器物展示,让游人能更直观地了解京族的生产生活。在众多的展品中,京族服饰简单却最抢眼。京族服饰朴素无华,以方便劳作。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袒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京族人擅养蚕,因此以前的服装都以蚕丝为主。

“以前我们的服装就是用丝绸、用蚕丝做成丝绸的布料,现在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了,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布料,但大家还是更喜欢穿丝绸做成的服装。”京族博物馆讲解员杨俐介绍说。

在博物馆内,我看到了京族文字,叫喃字,又叫“字喃”,京族祖先为书写自己的语言,借用汉字、仿照汉字字形,创造出这种方块字,常用在京族歌本和宗教典籍中。直到50年前,京族人仍在歌本和宗教典籍中使用喃字。但随着时代变迁,使用喃字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七八十岁的个别老人能懂得其书写、读音及用意。为了让京族人能够了解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东兴市成立了京族学校,专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语言学习。

京族世世代代以海洋为伴。传统的渔业生产是过去京族主要的生计方式,在长期的渔业实践中,他们形成了什么样的捕捞方式?又创造了哪些独特的捕捞工具?虾灯是京族近海养殖的设备,历史悠久。在黄昏时分点灯,利用虾的趋光性,引虾入网,这样就可轻松捕到虾了。除了利用光,聪明的京族渔民还想到了利用声音来捕鱼,他们把贝壳串起来,拉动着贝壳,利用贝壳发出来的声响把鱼赶进鱼笼。如今,方便实用的现代化劳作工具逐渐取代了古老的农具,比如以前最常见的京族踩高跷捕鱼,现在只能在表演中见到了, “高跷”也逐渐淡出渔民的生活,走进博物馆供人观赏。

“新时代,我们抓虾不使用高跷了,现在就只有我们这几个还在坚持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这个高跷只有我们坚持走哦。”氵万尾村渔民苏明海说。

可喜的是,在京族博物馆,我见到了一种非但没有没落,反而正在逐渐绽放光彩的藏品——京族独弦琴。它是京族地区独有的民间弹弦乐器。结构简单,演奏手法却很独特,琴声也美妙动听,是京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2010年5月,独弦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弦琴只有一根弦,以大竹管为琴体,构造简单,发音醇厚,音色清澈,优美动听。不过,要想弹奏出美妙音乐,并不简单。独弦琴能够普及得益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琴师对独弦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安置拾音器,连接扩大器,由音箱将琴音传输出去,这种独弦琴又被称为电声独弦琴。电声独弦琴在保持原有民族乐器特色的基础上,可以弹奏器乐独奏曲、民歌伴奏曲、流行歌曲等。

2012年8月,东兴市文体广电局办起了免费培训班,义务授课,目前已经成功培养了近40名成熟的独弦琴乐手。

“因为独弦琴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嘛,我们办这个班之前,会弹的人比较少,我们现在就是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小朋友会弹,并与外界进步文化交流活动,这样京族文化就不会失传了。”东兴市独弦琴培训基地赵霞老师说。

时过境迁,博物馆里展示的事物再美好,也会被尘封、束之高阁,淡出历史,只有像独弦琴那样,走出博物馆,不断与外界接触,不断地演绎京族美的曲子,才会日久弥香,让京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谭海东)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黄民良1610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