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美食指南出炉~
- 东兴加快与越南芒街多领域务实合作
- 2月21日,广西东兴口岸恢复客运通关
- 广西边贸融入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 广西东兴产业旺 村民笑 茭白种植基地喜获丰收
- 广西东兴抢抓机遇 加快与越南芒街多领域务实合作
- 广西东兴京族老人的国旗情缘
- 组队走起!东兴口岸恢复出境团队旅游业务
- 东兴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处组织召开第四季度安全工作会议
- 2019越中(芒街-东兴)国际商贸•旅游博览会综述——联合展览成果丰硕
- 东兴出入境边检站峒中分站年通关量首破百万
- 2019越中(芒街-东兴)国际商贸•旅游博览会综述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推介会走进四川省成都市
- 东兴出入境边检站峒中分站年通关量首破百万
- 广西东兴市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独弦琴 众人弹琴
- 东兴市竹山村通过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考核
- 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探索初见成效
- 认识北海,从这9家博物馆开始。
- 定了!6月2日侨港将举行40周年庆典活动!
- 重磅!国际风筝板锦标赛今日在北海开赛!
新加坡芽笼遍布中餐店 华人新移民吃出“归属感”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新加坡曾经是风月场所的代名词的芽笼,如今成了在新加坡居住的来自中国的人士寻找家乡美食的好去处。对很多中国新移民来说,芽笼是他们立地扎根的地方。到新加坡念书的不少中国留学生,同样被芽笼吸引。
周靖(28岁)11年前从中国江西南昌到南洋理工大学念书。在周靖眼中,芽笼是个美食天堂。念书时,周靖就创办了www.singeat.com的网站,让旅居本地的中国人分享吃的经验和餐厅讯息。眼下,他又成立了可派网络(www.koipy.com),推出“新加坡可派K卡”。这张多店通用的积分优惠卡,让拥卡人边消费边享受优惠,在多家本地名气较大的中国地方菜馆和商家都能使用。
到芽笼吃饭是留学生传统
周靖告诉记者,当年他刚抵达新加坡时,除了新加坡人爱吃的广东菜、新加坡美食,这里没几家中国地方菜馆,而他最早尝到地道中国地方菜的地区,就是芽笼。
周靖这些年来较常光顾的“巴蜀人家”这家店,是一家坐落于芽笼路233号的四川料理餐厅,七年前的创店店主何敏,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系的上海留学生。
现任店主魏琪(27岁)毕业于本地James Cook大学国际贸易系,她的丈夫林胤铭(32岁)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在新加坡科研机构A*Star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决定与太太一起创业,接手“巴蜀人家”。
许多中国留学生对芽笼的餐厅有着深刻回忆。有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来自北方的中国学生吃饭习惯和新加坡学生很不一样,中国学生喜欢去牛车水、芽笼一带,“流连”的地方都不是新加坡学生习惯的,或认为是“酷”的。
周靖看来,芽笼是最早聚集多式中国菜的地方。他说:“芽笼是学生时代聚集的地方。‘巴蜀人家’是最早开业的川式火锅店之一,更是芽笼最火的店。以前念书的时候,学长都会带学弟来吃,这是不少中国留学生传承下来的一个传统!”
尽管中国学生都听闻芽笼一带是出名的风月场所,但他们不觉得大学生来这里吃饭,或在这儿开店有什么不方便。周靖说:“我们目标明确,就是吃。而且芽笼也很有特色,我们不介意来看看。”
芽笼吃川锅——培养归属感
原籍中国的客人占了“巴蜀人家”顾客群的90%,主要因为餐厅口味纯正。除了从四川请来厨师,店主每三个月也亲自从中国带进原料。魏琪说:“本地的辣椒和花椒都不如中国的来得香辣,一些汤底的调料香料这里也没有。有些原料例如鸭血,这里也还没法买到。”
为了照顾居住本地的不同省市中国人对麻辣的口味,四川火锅汤底都设小、中或大辣的选择,辣椒花椒的数量一般也比中国减少许多。不过特殊情况下,“巴蜀人家”会特意提供第四种辣度。魏琪说:“很多四川人觉得本地的四川火锅不够麻辣,所以碰上四川人,我们就得叮嘱师傅在大辣上,再加麻加辣!”
李妍(30岁)两年前和新加坡丈夫结婚移居本地后,就常和这里的中国朋友聚会,还成立美食团,设立“狮城美食部落”以微信方式交换美食讯息。目前这个组织已齐聚了160人,定期周游本地中国美食。她自己和不少中国留学生一样偏爱火锅。
三个受访者认为,这是因为火锅能让众多中国学生边聚边吃。“就餐过程轻松,想吃什么就拿什么,有辣和不辣的选择,没有点菜的问题,统一自助餐收费,对大学生来说相对划算。”三人七嘴八舌地分享了火锅的好处。
在芽笼领略大江南北饮食文化
在“巴蜀人家”聊完、吃饱,周靖和李妍又把记者领到芽笼11巷的“刘大妈烧烤吧”。周靖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是本地唯一让客人现烤现切现吃的东北炭烧烧烤店,所用的烧烤器材和材料别具特色。”
“刘大妈烧烤吧”2007年开业,当天接待我们的是夫妻档刘岩(37岁)和张娟(37岁)。两人都是土生土长东北人,约七年前在弟弟刘伟(36岁)安排下,从吉林延边到新加坡来,三人一起开店打天下。刘伟来新10多年,已经是新加坡公民。
张娟说,他们之所以在芽笼开业,是因为这里保留了很多老店,也聚集了很多中国人。“走在街上有时恍惚感觉是中国的某个地方。加上吃烧烤多是晚上吃,芽笼夜间的人潮也比较多。”
早期,新加坡人只占了烧烤店顾客群的10%,现在则增至30%。为了照顾本地人的需要,烧烤店调整了食物的味道。“中国东北烧烤味道重,比较咸,新加坡人口味偏淡偏甜。”不过口味也能相互适应。张娟说,刚开始很多新加坡人不敢吃动物内脏,如鸡胗鸡心,后来也发现烧烤内脏非常好吃。
夫妇俩每年都要回东北两三回,参考新的炭烧技术和菜色。张娟介绍说,不论用具和调料,都是他们从东北带过来的。“单单调料就有二三十种。”
周靖坦言,其实来新加坡以前,他在中国江西南昌生活,接触的中国地方菜种类还没有新加坡多。所以在芽笼逐渐看到越来越多的各色中国菜系,很受吸引。“来了以后,才在芽笼吃遍中国大江南北的菜系!”
吃,让中国新移民在芽笼找到了“家”的感觉。周靖一语道破:“你把吃解决了,很多事情都好说。食物上找不到点,很多东西都变得不太对劲!”李妍赞同说:“吃得好,归属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