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防城区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www.bianguan.net 2017-3-29 9:57:59 新闻专栏:客服中心

 

在防城区那良镇有个良农种养合作社,带头人自己筹集资金为群众提供鱼苗、饲料、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养殖户只需投入劳动,在销售成品鱼的时候,从客商手上接过钱,再把鱼苗、饲料的费用归还给合作社,每公斤鱼还能纯收入2元钱。带着好奇,我们近日专程走进那良镇,走访了这个合作社。

有一种致富方式,叫产业规模发展

在合作社的创办人、防城区政协委员何武的家里,说起合作社的成立,何武很是感慨地给我们介绍:前些年,政府为了扶持清水鱼的发展,在山区帮助农户开挖了很多鱼塘,但农户小打小闹,养殖规模和效益一直上不来。他找到了曾经从事罗非鱼养殖、在外面务工的那楼村村民黄定聪协商,通过深入论证发现,农户养殖效益不好主要是养殖品种差,养殖管理粗放,单家独户经营,没有销售市场,要发展罗非鱼养殖,必须成立合作社,把各家各户的养殖联系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于是他们带头成立了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大胆创新养殖模式,改换鱼种,把养殖户原来每年只能出产一批成品鱼提高到每年能出产两批;并提供优质饲料,先通过厂家购买饲料给群众养殖,待产出销售后才收回鱼苗、饲料成本;派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养殖,并通过技术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群众养殖技术;帮销售、找客户、要订单,通过与南宁、柳州、贵州等地的销售加工厂家合作,壮大发展养殖规模。“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就此成型。

很快,养殖户尝到了甜头,当年产量和收益就实现了翻番,每亩水面养殖纯收入少的有9000元左右,多的达到1万多元。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也越来越多,2014年11月成立了防城区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2014年养殖面积1000亩,现在养殖扩大到2750亩,养殖户从30户发展到103户。2016年,养殖罗非鱼纯收入390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近4万元。

有一种守望相助,叫“一个也不能少”

有一些养殖户,是政府精准扶贫确定的困难户,开始加入合作社的时候,仅凭政府原来帮助开挖的一亩或几分地的水塘养殖,尽管单位面积效益不错,但养殖总量小,养殖周期长,总收入相应的也提高不起来。但是想扩大养殖水面,手上又缺少开挖鱼塘的资金。合作社就决定,暂时把原来预付的鱼苗和饲料款不急着收回来,让合作社的精准扶贫养殖户用这笔资金去扩大鱼塘,做大总量,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三年来,用这种方式扩大生产的养殖户有50户。

合作社里有16户因为家里困难,准备把初中毕业的孩子叫回来,不再读书了。合作社了解情况后,主动借钱给他们,继续支持孩子接受教育。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力争合作社的养殖户一个也不能少。”合作社负责人如是说。

有一种展望未来,叫满怀信心

在那伍村白砰组贫困户沈克付低矮的土坯房前,主人告诉我们,去年养殖1亩鱼塘,今年扩大养殖3亩。“明年我就要建新房了。”主人的声音不大,但脱贫的信心很足。

在那伍村白砰组2016年脱贫户莫润华刚建成的砖混新房里,主人和他的母亲不停地向与我们一起前去的合作社负责人道谢。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了解到,这户养殖户就是利用暂缓归还鱼苗和饲料款,而把这笔钱用来扩大生产的养殖户之一。2016年,他们家把养殖水面扩大到了8亩。“今年,除了继续养好鱼外,我争取把羊群的存栏数增加到100只。”准备告别时,主人豪迈的声音在我们耳边响起。

“下一步,随着我们基地的扩大,产量的提高,活鱼的销售有可能遇到瓶颈,我们打算上马一个加工项目,把多出来的罗非鱼制成腊鱼,继续延长产业链,确保养殖户能够在罗非鱼养殖增产增收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远。”合作社负责人的未雨绸缪,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新闻网-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

>>防城港新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