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吉婆岛:畅享海滩美食盛宴,纵览北部最佳避暑海岛风光
- 越南北部宝藏旅游目的地:下龙湾、吉婆岛、河内,最佳旅行时间大揭秘
- 只需身份证!越南谅山一日游,解锁异国新体验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旅检通道正式启用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旅检通道正式启用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正式开通旅检业务
- 越南:将把63个省级行政单位精简至34个
- 越南:将把63个省级行政单位精简至34个
- 文化中国行丨金滩海边博物馆里,传来独弦琴悠扬旋律……
- 越南签证种类解读:DL领馆签/落地签/EV电子签/五年免签任君选择,让您无忧越南行
- 越南旅游安全深度解析:行前准备、风险规避与实用防护指南
- 越南签证申请全攻略,了解越南签证知识轻松开启越南之旅
- 越南下龙湾天堂岛游记:穿梭喀斯特奇观,拾贝云端海岛梦
- 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走进东兴 携手共创友好未来
- “视联网+AI”应用场景落地对接会在东兴市举办
- 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工作组联合考察东兴口岸基础设施设备
- 稳外贸促发展!东兴跨境电商集聚发展
- 东兴出入境人次持续增长 中越两国在商贸、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
- 越南下龙湾&河内四天自由行,新鲜出炉的攻略来了
- 越南下龙湾三天自由行:游轮驶过海上桂林,轻奢时光里的碧海岩诗
- ·看上思解贫
- ·我市白鹭大蚝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 ·防城港市公安局从“窗口办”走进“网上办”
- ·防城港市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轮椅车注册登记新闻通报会明日举行
- ·央视16日将直播防城港市北仑河口保护区海湾红树林迷人景观
- ·“防城港应当树立国际高端文化品牌”
- ·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 内资企业注册登记权限获下放
- ·“莎莉嘉”“海马”接踵而至 将携风雨影响广西
- ·自治区召开纠风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电视电话会
- ·防城港上思至吴圩机场首次开通快巴
- ·“中国京族高脚罾暨防城港民族风情摄影展”走进广东海洋大学
- ·防城港市整治旅行社格式合同 规范一日游市场
- ·防城区举办第五届金花茶节 山海恋边关·金花约防城
- ·强冷空气25日来 防城港再次尝试“入冬”
- ·防城港对企沙煤码头粉尘污染整治进行验收
- ·防城港最大汽车驾驶证考试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 ·防城港首家上市旅游企业在天津挂牌
- ·桉树叶让防城港“红姑娘”貌美如花
- ·“裸奔”的运输车越来越少了
- ·广西电网公司防城港供电局电话
- ·“风吹稻浪泛金波”的梯田美景——百马梯田
- ·防城港市司法局电话
- ·春节前防城港高铁车票较为紧张
- ·5月16日12时——2014年南海伏季休渔开始
- ·毗邻十万大山的一家以铁皮石斛旅游为主题的企业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 ·东兴市委办公室电话
- ·防城港市农产品过“三关”保“安全”
- ·防城港港口区风情步行街现“海盗风” 井盖涂鸦
- ·防城港电厂拟建成北部湾最大发电厂
- ·防城港上思县发挥自身优势 持续发力保全年目标
你知道“三月三”的外号叫什么吗?都有哪些民俗
你知道“三月三”的外号叫什么吗?
关于“三月三”的来源有不少你可能都没听过的故事
去年“三月三”武鸣县罗波镇骆越文化民俗活动
核心提示
随着“三月三”的到来,不少人或许正在赶往参加“三月三”活动的路上。但提及“三月三”的来源和相关故事,大家的了解有多少呢?对此,记者通过采访民俗专家,为大家揭秘“三月三”的相关故事。
“三月三”又叫做歌婆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而“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在壮语里叫“双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提到歌圩,就不得不提刘三姐。据介绍,刘三姐生于唐朝,被人称作歌仙。而“三月三”除了对山歌外,其留传下来的美食、民族技艺等也颇受众人的喜爱。
对唱山歌
歌圩成了壮族群众的心头爱,在壮语里,歌圩除了叫“双龙垌”外,有的地方还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广西之所以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歌文化,和刘三姐的传说分不开。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后来刘三姐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而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宏伟壮观。
悲欢历史
待嫁女不能唱山歌 古代赶歌圩曾被禁
“三月三”除了有盛大的歌圩外,也是祭祖扫墓的时节。据民俗专家介绍,“三月三”和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有深厚的渊源,“上巳节”又叫“修锲节”,是民间一个祛祸祈福的节日。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三月》中记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而宋人周去非也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男女目成,则女受,而男婚已定。”“上巳节”的习俗从中原延伸到边疆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典型例证。
每年的“三月三”,不管是哪个民族,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庆祝,以至于歌圩发展到后来,不仅成了青年男女唱歌传情、结缘的活动,还有衍生了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文体活动。然而传统歌圩也曾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严令禁止。清朝乾隆年间修纂的《柳州府志》四十卷就曾有记载,未婚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唱山歌是不知“廉耻”,这个习俗应当禁止,清朝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李彦章在任广西思恩府(治今武鸣)知府时,也对当地歌圩严令禁止。尽管如此,封建官方仍无法阻挡百姓对于赶歌圩的喜爱和热情。
1984年,广西开始筹备第一届““三月三””歌节,当年4月3日,歌节在南宁市人民公园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南宁、百色等地的482名歌手,以及5000多名各界群众参加了活动。当年,邮政部门甚至为此发行了纪念日戳卡,如今已成为集邮界珍品。此后,“三月三”歌节陆续在桂林、柳州等市举办,最后固定落址南宁,并成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前身。而到了2014年,涉及广西所有世居民族的“三月三”终于成为全区人民的法定民族节日。
知多点
广西“三月三”传统民俗丰富多彩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族、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这天,全区各地的群众都会共同欢度佳节,在这一天里,人们会相约一起看壮戏、抛绣球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和游戏,常让众人流连忘返。
习俗节目 抛绣球
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绣球以娱乐身心,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对歌有问有答,姑娘们可将手中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接住绣球后,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当彼此之间有了情谊,便互相唱爱慕歌以表达对彼此的情意。
板鞋比赛
板鞋比赛是一项壮族运动,起源于明代。相传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带,广西百色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瓦氏夫人为了让士兵步调一致,令3名士兵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斗志高涨,所向披靡,打败了倭寇。后来南丹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3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挖掘了这项民间体育活动。板鞋比赛即是将同组队员的左脚和右脚分别固定在两条长木板上,然后在规定赛程内比赛前进的速度,最先到达终点的夺冠。
竹竿舞
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抢花炮
“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便开展抢花炮”活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意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第二炮:命名为“添丁炮”,意示抢得第二炮,得炮者爱人当年定能怀上男孩。为你添丁,延续香火。第三炮:命名为“如意炮”,意示抢得第三炮,得炮者当年生意、生产、生活各方面顺顺当当、天随人愿、万事如意。按民间流传的说法,抢得头炮者,万事吉祥如意。
舞狮子
舞狮子在汉代、北魏、唐代、南北朝等多个朝代均有不同的传说,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演壮戏
壮戏,又称壮剧,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按表演风格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和壮师戏(即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三种类型。据介绍,壮族人之所以迷恋于壮戏,是因为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外,祈求平安、丰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特色美食 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饰品。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彩蛋
把熟鸡蛋的外壳染成彩色,当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而姑娘同意此举,且蛋壳同时碰破,便暗示了他们是情投意合的。
艾叶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竹筒饭
竹筒饭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节中,密封后烤熟。做出来的米饭香气飘逸,柔韧爽口,更能保持竹子的香味。
手工艺品 壮锦
壮锦是壮族妇女精美的独创的手工艺品。它用素色棉纱为经,五彩丝线为纬交织而成的。主要产地是广西忻城、宾阳、靖西等县。壮锦曾与历史上又名的宋锦、蜀锦和云锦一起,并称中国的四大名锦。
绣球
绣球是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绣球大多为12瓣,以红、黄、绿三色做底色,每瓣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广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这除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物”。 ““三月三””歌节正是春播时节,抛绣球也寓意着 “五谷丰登”;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也蕴含“生育兴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