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旅游简介
- 东兴,于北仑河之东兴起
- 中越互通更便利!东兴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800万人次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 “跨国上班”是什么体验?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跟着新华社记者坐着公交车出国“串门”
- 近160万吨!2024年东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和货值均创最高纪录!
- 东兴市召开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二桥智慧口岸建设新模式、AI人工智能+项目专题研究会议
- 广西南宁美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南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南宁神州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南宁都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南宁市海航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南宁大地国际旅行社
- 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超大客运旅行社
- 广西海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南宁时尚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南宁新莘之旅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 南宁市海天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邕桂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广西东方国际航空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
- ·钦州春节越南旅游、下龙湾、吉婆岛、巡洲岛、芽庄、自由行、自驾游价格表,春节越南旅游如何报名?-钦州越南旅行团
- ·钦州:如梦如幻白石湖
- ·钦州:畅游红树林
- ·浦北县葵扇顶 旅游登高好去处
- ·钦州越南旅游以及钦州春节越南旅游、下龙湾、吉婆岛、巡洲岛、芽庄、自由行、自驾游价格表,春节越南旅游如何报名?
- ·钦州——游八寨沟之感
- ·春节钦州到越南旅游,跟团游,自助游,自驾游,亲子游最新行程,最新报价,钦州到越南旅游多少钱?-钦州春节越南旅游
- ·2014年春节钦州到越南旅游,自助游,自驾游最新行程,最新报价,旅游攻略
- ·走进钦州灵山楹联之村,感受深厚文化!
- ·2014年五一钦州到越南旅游,五一假期越南旅行团(含护照团、身份证办通行证)-五一越南旅游计划
- ·小编亲探钦州情人岛,终于找到传说中赵敏与张无忌携手相拥、孤岛相伴的那座岛屿!
- ·一路向南之钦州三娘湾
- ·钦州浦北文化之旅一:平马客家文化村玩恐怖1
- ·灵山春节越南旅游、下龙湾、吉婆岛、巡洲岛、芽庄、自由行、自驾游价格表,春节越南旅游如何报名?-灵山越南旅行团
- ·钦州浦北文化之旅一:浦北客家文化村的现状2
- ·据说,这是2018年钦州最美梨花照,就问你服不服!
- ·愿风吹我到钦州
- ·宫保街:古今文化在这里交融
- ·钦州“五一”首日,已嗨翻神秘烟霞山
- ·在钦州大芦古村里穿行一段有关年轮的梦,圆您一个穿越的梦
- ·坭兴陶故里——钦州
- ·渔乐无穷--广西钦州三娘湾国际海豚公园
- ·灵山:太平梨花醉游人
- ·渔乐无穷--广西钦州三娘湾国际海豚公园
- ·钦州游记
- ·在海豚湾里遇见天堂,钦州人文山水之旅
- ·钦州小游记(1)漫步钦州老街
- ·听说,这才是来钦州看海的原因......
- ·原来钦州周边还有这些地方可以玩,这个周末,和小布约吗!
- ·海上丝路曾在此起航
走进钦州灵山楹联之村,感受深厚文化!
2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媒体大咖及媒体记者来到位于钦州市灵山县东郊4公里处的大芦村,感受这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的古宅群建筑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闻名。
大芦村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成这一村落的整体建设。大芦村劳氏古宅共有九个群落,分别建于明清两代,房屋结构功能齐全,明末清初岭南豪宅的建筑风格明显。
整个古村包括镬(huò)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蟠龙堂、东明堂、陈卓园、富春园和劳克公祠。
沿着村中的池塘,经过一排几百年树龄的荔枝树,就到了镬耳楼。镬耳楼又名四美堂,是劳氏家族的祖屋。
镬耳楼因其两边山墙形似铁镬(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两边的耳朵而得名。镬耳这种建筑形式因其形似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取得功名的人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明清时期的钦州灵山,官越大,屋山墙上的镬耳越大是其住宅的一种标志。
在村里的各个建筑群落的围墙以内,分别由地势自内而外依次降低的三至五个四合院串联,以廊分隔并列的主屋和辅屋组成一个整体。当时的长幼起居,男、女主仆的进退都有严格的规定,显露出强烈的宗法制度观念意识。
大芦村古宅群积淀的民俗文化,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传世楹联。据考证,古宅中有三百多副明、清时期创作,世代承传,沿用至今的楹联。
这些楹联的内容多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为主,有着珍贵的人文史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古宅中人逢年过节或喜事庆典,总是用鲜墨红纸将传世楹联重书一番,郑重其事地贴在约定俗成的位置上,几百年里从不更改。
正因为这一鲜明的特点,大芦村曾被广西楹联学会和广西民间艺术协会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对教育的重视令大芦村人才辈出。劳氏家族从明朝嘉靖年间至清朝宣统(1546~1910年)年间,以劳氏人口累计总数不足800人,却有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0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获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