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米特”的圩情民意

www.bianguan.net 2013-5-27 14:32:08 新闻专栏:客服中心

 

之前,别人不叫他“郑米特”,只会直呼其名郑斯福。后来,他出入口岸,勤于边贸,2011年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郑米特”才慢慢叫响。

“郑米特”为外来语,是越南人对他的尊称,翻译过来即“郑支书”之意。

郑斯福,防城区峒中镇峒中村人,36岁,现任村支书兼村委主任。

过境闯荡  学习语言

1996年,郑斯福19岁,高中毕业在家无所事事。某日,随朋友过境越南,意欲学做生意。

但做生意本来就难,到异国做生意更难。本金少不说,与人交流根本就语言不通。可郑斯福硬撑着,依仗一副笑脸,比手画脚,一路南下,抵达西贡。

如此往返多次,两年有余,郑斯福钱没赚到一分,差点越语要比粤语讲得还流利。

广东打工  积累经验

1998年,郑斯福收起出国闯荡之心,转身拐道广东,到中山市打工。

做机械工,最讲求脑子和手脚灵活。郑斯福头壳不大,身子细瘦,却精灵如猴。3个月工夫,被提拔为车间主任。8个月刚满,他老哥子领完工资,屁股一拍,拜拜了。他说,那种劳动强度,对他这种单薄之人,很不宜久战,点到为止就好。

200多天,不长不短,但体验与经验,效率与速度,应知应会的,他都拿到手了。

回归乡里  专事经纪

1999年,郑斯福返乡,将自己闯荡过的两条线路接通,做起经纪人兼翻译。一面到越南找寻老板,带他们前往广东进货,兼做翻译;一面在广东结识众多厂家业主,为他们推销产品,做销售。两头不挂空,着着有收入。

从此,过往支出,始有回报。人生进入进账时期。3年付出,收获8载,盆满钵满。

转身边贸  潜心致富

2007年,家乡红红火火的边境贸易,让郑斯福无法按捺住跃跃欲试的心。他毅然转身边贸,做起海产品进口和药材出口的营生。

归功于他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气,迄今7年有余,笔笔生意,有赚无亏。但问他共赚了多少钱,回答是,可能知道一年花了多少,却不清楚赚了多少。

他说,他赚下的钱,该花的花,剩下的交老婆管理。一年下来起码也花它三四万元吧。

顺应民意  建议设圩

郑斯福富了,不忘街坊邻里。

峒中村紧挨峒中口岸,他做经纪人那会儿,就经常帮村民穿针引线,介绍工作,撮合生意。

2003年,他了解到防城山区乡镇唯独峒中没有圩日的情况,就在个人先期调研、获取一定群众的基础上,再与口岸负责人、村老支书深入调研,普获民众意愿后,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议峒中设圩。同时出资请来防城区文工团,歌舞三天,广而告之。自此,峒中逢农历3、6、9日为圩。

同年,郑斯福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在峒中口岸做边贸、经商的几百人中,有近百人是郑斯福一手带出来的。本村中七组的郑斯勇,从一个不懂边贸的毛头小伙,如今成为独闯凭祥的大老板了。2900多人的峒中村,参与边贸的边民逾500人。村里劳力无一闲人。

2011年,村级组织换届,郑斯福与老支书PK,高票当选,身兼两职。

郑斯福任前,该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去年增至7549元,其中边贸收入占了六七成。峒中村成了边贸村。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